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宣传教育 > 典型宣传 > 正文

七千亩荒山变林海 农民冯德红15年演绎宜城版塞罕坝故事

2018-06-07 11:27:08 来源:襄阳日报
0

摘要:15年来,他在这7000多亩荒山上种上600多万株苗木,把荒山变成了林海。其中,他还顽强地与近3000亩严重石漠化的山体作斗争,最终在石头山上栽活了树。

七千亩荒山变林海

——农民冯德红15年演绎宜城版塞罕坝故事
 
全媒体记者 唐中平 严俊杰
 
6月4日一大早,宜城市南营办事处农民冯德红就开着越野车去巡山。在南营办事处安垴村、金山村、官庄村、南洲村等地,他承包了7000多亩荒山。
 
15年来,他在这7000多亩荒山上种上600多万株苗木,把荒山变成了林海。其中,他还顽强地与近3000亩严重石漠化的山体作斗争,最终在石头山上栽活了树。
 
这些年来,有人说他牛,称赞他演绎了宜城版塞罕坝故事;也有人笑他傻,说他会赔到倾家荡产。听到这些议论,冯德红只是摆摆手,笑着说:“我就是认准了一件事情去干,干成什么样都不会后悔。”
 
外地农庄的一场好觉,催生了冯德红的绿色梦
 
在南营办事处,冯德红的名字人尽皆知。这个1966年出生的农民,把自家的农产品收购生意做得红红火火,当地农民种植的花生、西瓜等农作物,大多经由他销往全国各地。
 
2003年,冯德红随一家农作物协会外出考察。在湖南益阳,冯德红入住了当地的一座农庄。这座农庄远离城区,但是周边绿树成荫、小桥流水,风景好、空气好,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“那一觉睡得特别舒服。”冯德红决定,回家也要建一座这样的农庄。回到宜城后,冯德红贷款买下南营办事处1500多亩原来林场荒山的使用权。
 
冯德红说,当时他并不知道政策还不允许随意在山上种树,直到2005年国家出台“退耕还林”政策,他手里荒废了两年的土地才重新焕发生机。
 
冯德红说,第一次种树,他就买来香樟、栾树、桂花、皂角、刺槐等十多个品种,脑子里全是这些苗木长成参天大树的样子。
 
“那时一点经验都没有,感觉种树应该和种菜一样。”冯德红说,当时香樟苗木要1元钱一株,而栾树苗木一株只要9分钱。于是,他把桂花、香樟等贵的苗木种在平地上,而把栾树等便宜的苗木种在相对贫瘠的荒坡上。
 
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,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,推进荒漠化、石漠化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。近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再次强调,要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加强生态保护修复,构筑生态安全屏障。
 
“我没想到,我的行动正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。”冯德红说,他在2007年、2009年、2013年、2015年,又先后租用了不少荒山,加上2003年租用的荒山,总面积超过7000亩。如今这些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,其中用于绿化的苗木有60多种,此外有各类林果苗木170多种,苗木量超过600万株。
 
每亩投入5万元,他硬是让石头山长出了树
 
冯德红说,在这些荒山中,有近3000亩是严重石漠化的石头山。
 
据冯德红介绍,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宜城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和大面积毁林开荒,这一带的山体因采石被炸得千疮百孔,加之30多年无人修复,山上水土流失严重,到处是裸露的页岩。
 
“好树长不了,孬树总没问题吧。”抱着这种想法,冯德红第一年雇佣当地村民就着山势刨石种树,结果当年千亩栾树全部死光,损失百万余元。
 
冯德红觉得山上水土流失严重,要先对石头山进行治理。第二年,他请来大型机械对石头山进行平整。随后他买来红叶石楠、银杏等价值60万元的苗木。这一年,苗木又全军覆没,60万元打了水漂。
 
第三年,冯德红一边将山地整治成梯形,一边到处寻找土源覆盖石头山。
 
“一亩地,光覆盖80厘米到1米深的土,就要花费2万元。”冯德红说,综合算下来,一亩地成本高达5万元,这比直接购买良田的费用高出许多。
 
看着每天一车车土运上山,大型机械作业一天一万元的油耗,有些村民提醒冯德红:“亏死了,别搞了!”冯德红用手一挡,他不愿听,决定继续干下去。
 
看到花钱如流水,冯德红的小儿子冯浩霖坐不住了。
 
“当时家里贷了款,没现钱了。”冯浩霖说,父亲把家里的两栋房子以15万元的价格贱卖,后来哥哥结婚没有房子,只好又找人家要回钥匙,在已经卖出去的房子里结了婚。轮到自己结婚时,婚宴一结束,父亲把钱点了个数,转手就给工人们发了工资。
 
“老爹在山上管治理,哥哥在外面跑市场卖树,我在家里管钱付工资。”冯浩霖觉得父亲不靠谱,想撂挑子不干了。
 
“我说要出去打工,我爹说他连路费都给不起。”回忆往事,冯浩霖既好气又好笑。最终,他还是横下一条心,跟父亲共进退。
 
经过3年不懈努力,冯德红成功了,第三年栽种的海棠、樱花、紫薇等苗木全部成活。
 
“土比较浅,所以以小乔木、小灌木为主。”冯德红说,这些根系浅的苗木才能成活。
 
每亩纯利润5000元,“绿色银行”综合效益初显
 
开荒山、种绿树,这些年来,冯德红有收获的喜悦,也有走坎坷弯路的辛酸。
 
“2013年第一次卖树,当时觉得最不值钱的栾树,赚得最多。”冯德红说,当年仅这一个树种就挣了700多万元。
 
2012年夏,宜城大旱,40摄氏度的高温持续了42天。冯德红不停找水源给苗木浇水。可是,水浇进地里不一会儿,地面就干了。1000亩地喊渴,300多万株红叶石楠、银杏等苗木不堪高温。冯德红眼睁睁看着这些苗木干死。
 
“家里人恨不得抱着哭,一点办法也没有。”说起这些,冯浩霖伤心不已。“这一年,我开始挖堰塘,前后花了300多万元。”冯德红说,他已经在7000多亩荒山上挖了30多口堰塘,大的水域面积10亩多,每口堰塘深5米,“不然盛不住水。”
 
山上缺水,冯德红又开始打水井,有一口井打了188米才冒出点水。这样的水井,冯德红打了3口。
 
冯德红本以为解决了缺水问题就万事大吉了,不承想今年初,一场大雪冻死了16.8万株香樟。
 
“在地里长了2年多了,主干直径都有5厘米。”冯德红说,他像带孩子一样种这些树,给它们施肥、除草,看它们长大,又眼睁睁看着它们死在地里,心疼得要命。
 
今年农历除夕,中午吃完团年饭,他一个人开着车来到香樟林里,摸摸这棵树,碰碰那棵树,忍不住大哭了一场。
 
虽然有过失败,但是冯德红的初心从未改变。从2012年开始,他每年都要和儿子一起出去学习苗木种植经验,一天去山东一个来回是常事。有时候累了,就和衣在车里躺一宿。
 
“东到山东,南到广西,西到云贵,北到吉林,都跑遍了。”冯浩霖说,现在哪儿产什么树、哪些人是这类树的种植专家,他们都清楚。
 
“红榉买回来要密植3年,栽不好就成了灌木;三角枫要8株一起抱团栽种,这样更易形成造型;大乔木要和小乔木套种,四季常青的树要和冬天落叶的树套种,这样才能提高经济效益;刚修复好的空地先种草,然后沤肥,如此循环3年后再开始栽树……”说起种树经,冯德红滔滔不绝。
 
修建毛坯路30余公里,架设电线3000余米,铺埋电缆线3000余米,购买农用机械30余台套……冯德红介绍,这7000多亩荒山已经初步形成了“地平整、田肥沃、渠相通、路循环、管成网”的生态园林雏形。“现在每亩纯利润至少5000元。”冯德红说,下一步,他将带动周边农户利用林下生态搞立体养殖,利用塘坝水面搞循环养殖,饲养出售各种有机鱼,利用花卉园、林果园搞生态游,出售鲜果、鲜花、苗木,提高“绿色银行”的综合效益。
 

责任编辑:陈忱

襄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