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襄阳市“三个坚持”推进文化小康建设 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
2016年以来,襄阳市在推进文化小康建设过程中,以建阵地、用阵地为抓手,围绕如何加强对基层群众的教育引导做文章,在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、多渠道、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,探索出了一条以文育人、以文化人、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崭新路径。
一是坚持建阵地、用阵地,创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和抓手。针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,文化阵地教化功能弱化的突出问题,襄阳出台了《襄阳市文化小康建设操作手册》,通过实施“1+N”文化小康建设模式,即依托各村已有的党员服务中心,配套建设道德讲堂、图书室、文化体育广场、简易戏台、宣传文化栏、善行义举榜等文化阵地,不断拓展服务功能,筑牢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基础。截至目前,全市各级政府落实文化小康建设经费9000多万元,改扩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00多个,新建或改扩建文体广场100多个,新建文化大舞台200多个,增加文化、广播、体育器材4000多套,筑牢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阵地。同时,依托村文化活动中心,组织开展广场舞、送戏下乡等各类文化娱乐活动1500多场次,开展政策宣传、技能培训、核心价值观教育等,同时设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,为儿童、小学生等举办读书活动及免费托管等,得到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同。
二是坚持开展乡风文明创建活动,丰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内容。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封建迷信、厚葬薄养、诚信缺失、人情风等不良风气,襄阳积极创新乡风文明建设载体,以“勤、俭、和、孝、善、净、美、诚”为核心理念,广泛开展道德讲堂、志愿服务站、乡风文明理事会、村规民约、善行义举榜等文化小康“八个一”创建,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农民,培育新乡贤、新农民、新乡风。目前,全市1000多个村(社区)设置了善行义举榜,建立了道德讲堂并定期开展活动,树立了见贤思齐的社会导向;400多个村设立了红白理事会,严格审批村民红白喜事,狠刹了大操大办、攀比炫富之风;1000多个村(社区)设置了文化宣传墙,普及文化、卫生、科技等各种政策知识宣传,村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升;300多个村(社区)重修了村规民约,规范村民行为,形成了法治、德治、自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,初步实现村民自治和自我管理。
三是坚持文化惠民、以文化人,增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成效。襄阳在文化小康建设中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,统筹推进精准扶贫、产业发展、美丽乡村建设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、全域乡村旅游示范区、基层组织建设、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等,通过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,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,化解了基层矛盾,基层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。襄阳依托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,发挥1000多支基层文化队伍的作用,把文艺队变成党的政策宣传队、发展的服务队,及时传递党委政府的声音,为基层群众解疑释惑;依托新时代农民大讲堂,开展“听党话、跟党走、感党恩”活动,架起新时代农民沟通新桥梁,开通新时代农民引导新路径,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;通过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,农民对家乡的认同感、归属感、责任感、荣誉感明显增强,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,邻里纠纷少了,上访人数少了,形成了文明新风扑面、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。
(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供稿)
2016年以来,襄阳市在推进文化小康建设过程中,以建阵地、用阵地为抓手,围绕如何加强对基层群众的教育引导做文章,在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、多渠道、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,探索出了一条以文育人、以文化人、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崭新路径。
一是坚持建阵地、用阵地,创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和抓手。针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,文化阵地教化功能弱化的突出问题,襄阳出台了《襄阳市文化小康建设操作手册》,通过实施“1+N”文化小康建设模式,即依托各村已有的党员服务中心,配套建设道德讲堂、图书室、文化体育广场、简易戏台、宣传文化栏、善行义举榜等文化阵地,不断拓展服务功能,筑牢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基础。截至目前,全市各级政府落实文化小康建设经费9000多万元,改扩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00多个,新建或改扩建文体广场100多个,新建文化大舞台200多个,增加文化、广播、体育器材4000多套,筑牢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阵地。同时,依托村文化活动中心,组织开展广场舞、送戏下乡等各类文化娱乐活动1500多场次,开展政策宣传、技能培训、核心价值观教育等,同时设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,为儿童、小学生等举办读书活动及免费托管等,得到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同。
二是坚持开展乡风文明创建活动,丰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内容。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封建迷信、厚葬薄养、诚信缺失、人情风等不良风气,襄阳积极创新乡风文明建设载体,以“勤、俭、和、孝、善、净、美、诚”为核心理念,广泛开展道德讲堂、志愿服务站、乡风文明理事会、村规民约、善行义举榜等文化小康“八个一”创建,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农民,培育新乡贤、新农民、新乡风。目前,全市1000多个村(社区)设置了善行义举榜,建立了道德讲堂并定期开展活动,树立了见贤思齐的社会导向;400多个村设立了红白理事会,严格审批村民红白喜事,狠刹了大操大办、攀比炫富之风;1000多个村(社区)设置了文化宣传墙,普及文化、卫生、科技等各种政策知识宣传,村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升;300多个村(社区)重修了村规民约,规范村民行为,形成了法治、德治、自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,初步实现村民自治和自我管理。
三是坚持文化惠民、以文化人,增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成效。襄阳在文化小康建设中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,统筹推进精准扶贫、产业发展、美丽乡村建设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、全域乡村旅游示范区、基层组织建设、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等,通过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,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,化解了基层矛盾,基层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。襄阳依托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,发挥1000多支基层文化队伍的作用,把文艺队变成党的政策宣传队、发展的服务队,及时传递党委政府的声音,为基层群众解疑释惑;依托新时代农民大讲堂,开展“听党话、跟党走、感党恩”活动,架起新时代农民沟通新桥梁,开通新时代农民引导新路径,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;通过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,农民对家乡的认同感、归属感、责任感、荣誉感明显增强,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,邻里纠纷少了,上访人数少了,形成了文明新风扑面、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。
(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