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法爱好者在东巩镇双坪村书画室学习交流。 全媒体记者 张亚婷 摄
全媒体记者 张亚婷
南漳县东巩镇的历史悠久,文化资源丰厚,拥有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“中国鸳鸯之乡”“中国古山寨文化之乡”“中国景观村落”四张国字号文化品牌。如今这座古镇又兴起了新风尚,建立了10个书画室,种地的农民拿起毛笔,写起了字,村民的家里挂上了字画,学校也开设了书法特色课程。“正是由于东巩镇深厚的文化底蕴、百姓们的文化自信,才让这座古镇在文化小康的建设中,形成了新风尚,焕发出新魅力。”东巩镇党委宣传委员叶经房说。
农民闲暇也爱提笔弄墨
5月8日,记者走进了东巩镇,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一栋栋漂亮的二层楼房呈现在眼前。大门上喜庆的春联还在,大部分是手写的。当地农民曹勤,还为自己的家做了一个古色古香的门额——墨韵书香。
东巩镇书画家协会主席陈进新介绍,东巩镇多年来坚持举办书法进乡村(社区)、进学校等文化惠民活动,艺术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老百姓的生活。
在双坪村的书画室里,陈列着20多幅书画作品,五六位村民在一起切磋书画技艺。他们有的站在桌子前挥笔写着、画着,有的站在一边,欣赏着、学习着。一幅幅或遒劲有力、或栩栩如生的书画作品完成后,大家便围在一起欣赏、讨论,谈笑风生、其乐融融。“这字写得真好,怎么才能练一手好字?”村民王述志领着小孙子,在王家畈村的书画室里欣赏,并向曹勤请教。“多临帖,把打牌的时间拿来练习。”曹勤也是东巩镇书画家协会会员。2016年,王家畈村建了书画室以后,曹勤成为王家畈村的书法骨干,指导村民学习书法。“谁说文化水平不高就不能舞文弄墨?农闲的时候,我们就会聚在一起,写毛笔字、画国画、研究字帖和画帖。这些是我们最大的爱好,大家也因此走到了一起。”曹勤说,舞文弄墨并不是文化人的专利,农民也可以。
全镇建起十个书画室
“建书画室并不容易,不仅要找地方、挂字画,还要发掘、邀请爱书画的村民加入。现在看到大家围在一起写字、画画,我们特别欣慰。”陈进新说。
东巩镇书画家协会创建于2006年,至今已有12年。目前,协会已发展骨干会员20余人,书画群员50多人,其中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2人。东巩镇书画家协会坚持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,多年来协助东巩镇完全小学开展书法教育,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,东巩镇完全小学被授予襄阳市书法特色学校称号;坚持文化植根农村,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东巩镇书画家协会小分队,坚持多年如一日为群众义务送福字、送春联,深受百姓欢迎。
东巩镇书画家协会的会员来自各行各业,有老师、职工,还有各村的农民。如何发挥协会会员的优势,更好地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,让喜欢书画的村民有自己的阵地,从而促进文化小康的建设?东巩镇书画家协会主席陈进新有了主意。
从2016年开始,在东巩镇委、镇政府的支持下,在东巩镇书画家协会的推动下,10个供书画爱好者学习交流的书画室陆续建成。“王家畈村、苍坪村、店子河村、双坪村的书画室,以传承书法艺术为主;昌集村、太坪村的书画室,可以结合本村特色助力乡村文化旅游;东巩镇完全小学、镇文化站、镇财政所、镇卫生院的书画室,进一步促进了机关单位的文化建设,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。”陈进新说,东巩镇书画家协会的会员分布在各个书画室,引导书画爱好者们开展各项书画活动,惠及群众数千人次。东巩镇党委宣传委员叶经房介绍:“过去,人们就特别尊重识文断字的人,如今有了书画室,把书画爱好者聚集在一起,书画氛围更浓了。”
农村新风气尽在书画中
“一有时间我就到咱们村的书画室来,跟大家一起画画、一起交流,特别快乐。”龚自学是双坪村村民,他写下了“政策引领圆梦乡 精准扶贫奔富路”等字。“村里有一位致富能手,不仅成立了香菇合作社,还为村里的贫困户送菌棒、送技术,带领全村人民致富。”龚自学笑着说,看到村里有香菇、木耳、茶叶等宝贝,2016年他还学会了用手机、电脑,在网上卖起了土特产,日子过得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。
敖光东是东巩镇书画家协会的一员,家住苍坪村。在他的影响下,村民王朝银农闲时也拿起来毛笔学习书法。经过一年多的练习,现在王朝银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。书画改变了乡村的生活方式,村里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,一些人还改掉了身上的坏习惯。“一些爱赌博的村民也喜欢上了书法,一有时间就在家里认真临帖或是到书画室跟大家交流,渐渐改掉了赌博的恶习。”王朝银说。
陈进新说:“我们书写的主题有反腐倡廉的,有建设美丽新农村的,有国家惠农政策的。我们还把市里的、县里的书法名家请进来,为书法爱好者办讲座、做指导。”
书画室的建立、骨干会员的引领、活动的持续开展吸引了不同职业、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们加入进来,让更多人感受到书画的魅力。陈进新表示,这不仅传承和推广了传统文化,推进文化小康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,还为旅游名镇建设增添了新活力、新亮点。
南漳县东巩镇的历史悠久,文化资源丰厚,拥有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“中国鸳鸯之乡”“中国古山寨文化之乡”“中国景观村落”四张国字号文化品牌。如今这座古镇又兴起了新风尚,建立了10个书画室,种地的农民拿起毛笔,写起了字,村民的家里挂上了字画,学校也开设了书法特色课程。“正是由于东巩镇深厚的文化底蕴、百姓们的文化自信,才让这座古镇在文化小康的建设中,形成了新风尚,焕发出新魅力。”东巩镇党委宣传委员叶经房说。
农民闲暇也爱提笔弄墨
5月8日,记者走进了东巩镇,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一栋栋漂亮的二层楼房呈现在眼前。大门上喜庆的春联还在,大部分是手写的。当地农民曹勤,还为自己的家做了一个古色古香的门额——墨韵书香。
东巩镇书画家协会主席陈进新介绍,东巩镇多年来坚持举办书法进乡村(社区)、进学校等文化惠民活动,艺术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老百姓的生活。
在双坪村的书画室里,陈列着20多幅书画作品,五六位村民在一起切磋书画技艺。他们有的站在桌子前挥笔写着、画着,有的站在一边,欣赏着、学习着。一幅幅或遒劲有力、或栩栩如生的书画作品完成后,大家便围在一起欣赏、讨论,谈笑风生、其乐融融。“这字写得真好,怎么才能练一手好字?”村民王述志领着小孙子,在王家畈村的书画室里欣赏,并向曹勤请教。“多临帖,把打牌的时间拿来练习。”曹勤也是东巩镇书画家协会会员。2016年,王家畈村建了书画室以后,曹勤成为王家畈村的书法骨干,指导村民学习书法。“谁说文化水平不高就不能舞文弄墨?农闲的时候,我们就会聚在一起,写毛笔字、画国画、研究字帖和画帖。这些是我们最大的爱好,大家也因此走到了一起。”曹勤说,舞文弄墨并不是文化人的专利,农民也可以。
全镇建起十个书画室
“建书画室并不容易,不仅要找地方、挂字画,还要发掘、邀请爱书画的村民加入。现在看到大家围在一起写字、画画,我们特别欣慰。”陈进新说。
东巩镇书画家协会创建于2006年,至今已有12年。目前,协会已发展骨干会员20余人,书画群员50多人,其中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2人。东巩镇书画家协会坚持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,多年来协助东巩镇完全小学开展书法教育,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,东巩镇完全小学被授予襄阳市书法特色学校称号;坚持文化植根农村,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东巩镇书画家协会小分队,坚持多年如一日为群众义务送福字、送春联,深受百姓欢迎。
东巩镇书画家协会的会员来自各行各业,有老师、职工,还有各村的农民。如何发挥协会会员的优势,更好地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,让喜欢书画的村民有自己的阵地,从而促进文化小康的建设?东巩镇书画家协会主席陈进新有了主意。
从2016年开始,在东巩镇委、镇政府的支持下,在东巩镇书画家协会的推动下,10个供书画爱好者学习交流的书画室陆续建成。“王家畈村、苍坪村、店子河村、双坪村的书画室,以传承书法艺术为主;昌集村、太坪村的书画室,可以结合本村特色助力乡村文化旅游;东巩镇完全小学、镇文化站、镇财政所、镇卫生院的书画室,进一步促进了机关单位的文化建设,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。”陈进新说,东巩镇书画家协会的会员分布在各个书画室,引导书画爱好者们开展各项书画活动,惠及群众数千人次。东巩镇党委宣传委员叶经房介绍:“过去,人们就特别尊重识文断字的人,如今有了书画室,把书画爱好者聚集在一起,书画氛围更浓了。”
农村新风气尽在书画中
“一有时间我就到咱们村的书画室来,跟大家一起画画、一起交流,特别快乐。”龚自学是双坪村村民,他写下了“政策引领圆梦乡 精准扶贫奔富路”等字。“村里有一位致富能手,不仅成立了香菇合作社,还为村里的贫困户送菌棒、送技术,带领全村人民致富。”龚自学笑着说,看到村里有香菇、木耳、茶叶等宝贝,2016年他还学会了用手机、电脑,在网上卖起了土特产,日子过得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。
敖光东是东巩镇书画家协会的一员,家住苍坪村。在他的影响下,村民王朝银农闲时也拿起来毛笔学习书法。经过一年多的练习,现在王朝银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。书画改变了乡村的生活方式,村里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,一些人还改掉了身上的坏习惯。“一些爱赌博的村民也喜欢上了书法,一有时间就在家里认真临帖或是到书画室跟大家交流,渐渐改掉了赌博的恶习。”王朝银说。
陈进新说:“我们书写的主题有反腐倡廉的,有建设美丽新农村的,有国家惠农政策的。我们还把市里的、县里的书法名家请进来,为书法爱好者办讲座、做指导。”
书画室的建立、骨干会员的引领、活动的持续开展吸引了不同职业、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们加入进来,让更多人感受到书画的魅力。陈进新表示,这不仅传承和推广了传统文化,推进文化小康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,还为旅游名镇建设增添了新活力、新亮点。